蒙餐作為極具地方特色的餐飲,是北方餐飲的濃縮之一,吸納了地域特點、氣候特點、文化特點。蒙古飲食不僅造就了其強悍剛健的體魄,而且是其粗獷豪放的民族性格的體現。并形成了獨特的蒙古族飲食文化,個中的奧妙讓國內外的美食家大為嘆服!蒙餐作為內蒙古十大文化為符號之一,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占有重要意義和地位。[1]
蒙餐作為新興產業,從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走上市場化道路。蒙餐,不論是營養價值還是色香味形藝,都與內蒙古大草原獨特的地域息息相連,體現著草原民族特有的文化餐飲風俗。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南方餐飲為主的菜系已經被廣大消費者接受和認可,作為餐飲行業的代表類型之一的蒙餐也應走入更廣泛的市場當中。蒙餐受歡迎的原因,一是獨特的風味,二是蘊涵的蒙元文化,最重要的是自己獨特風格的工藝。提到蒙餐,人們往往就會臆斷為手扒肉、炒米、奶茶等蒙古族人民長期食用的這些飲食品種,這種以民族為界定的說法是片面的,新的界定范圍應是以地域為框架,以在內蒙古自治區長期生活的蒙、漢,滿等多民族利用豐富的地緣資源,和諧融合、交流實踐、同化剔除,施以不同的烹飪方法,所形成的傳統文化和民族工藝疊加現代文化和新型工藝的餐飲新產品稱為蒙餐,或可稱為新蒙餐。蒙餐種類
馬奶酒
馬奶酒——奶酒,又叫蒙古酒。此為草原上的一大特色,以其獨特的醇香、豐富的營養和神奇的療效而著稱于世上。馬奶酒酒精度不高,牧民們用它來款待客人,蒙醫則常用它與其他藥物配合治療疾病。
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后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這種飲料酒精度不高,牧民常用它來招待尊貴的客人。馬奶酒有驅寒、活血、舒筋、補腎、消食、健胃等效用。蒙醫常用它摻上VC和消炎藥品治療胃病,腰腿痛和肺結核等疾病。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于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后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 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要飲料。忽必烈還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里,犒賞有功之臣。隨著科學的發達,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因而六蒸六釀后的奶酒方為上品。
手扒肉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一,也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頭去蹄,洗凈,卸成若干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盤中上桌,大家手拿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此名。
奶制品
蒙古族的奶制品可謂多種多樣。有黃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酸奶、奶渣、奶糕等。奶豆腐,也稱奶干。做法是把鮮奶放置發酵后,撇取上層白奶油后,倒入鍋里煮熬。等奶子呈老豆腐狀,裝入刻有各種圖案的木模,放通風處晾干即成。白色透明有油性的為上品,發黃較硬的次之。奶皮子的做法是將新鮮牛奶放入鐵鍋中,用文火熬,待牛奶稍微滾起后,用勺子不斷翻揚,至泛起泡沫為止,停火后,冷卻到第二天,一層奶脂凝結于表面,像蜂窩狀麻面圓餅,用筷子挑放在案板上,折成半圓形,在通風處晾干。放入茶中或跟炒米拌在一起吃均可,香甜可口,營養價值極高。秋季是制作奶皮子的最佳季節。
奶豆腐
做法:把熬奶皮子剩下的奶,或制黃油后余下的奶渣,待其發酵后,用麻布濾去水分,放進鍋里慢火煮,邊煮邊攪,待其稠糊時,裝入布袋壓榨,擠出黃水后,倒入木模,便成方塊,再切成長條或小方塊,曬、晾干即成。
蒙古炒米
蒙古炒米又稱“蒙古炒米”。 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的脆炒米和硬炒米。脆炒米的做法是把糜子浸泡,也有的用溫火煮到一定程度,使米泡脹。之后拿出晾干,再倒入鍋中翻炒。有的在鐵鍋里放入細沙,待沙子燒紅后放入適量的泡脹的糜子,用特制的攪拌棒快速攪拌,待米迸出花且水分蒸發完畢,火速出鍋并過篩子。這樣炒制的米呈黃色,米粒看似堅硬,實則吃時干脆,色黃而不焦,帶有特殊的香味。硬炒米的做法更為簡單,不放沙子,也不用泡水,干炒到半生不熟即可。炒米主要的吃法是脆炒米用于泡奶茶喝,硬炒米可以煮肉粥或干飯。此外,還可以直接食用。用奶茶泡著吃時,加黃油、奶豆腐,味道則更佳。還可用酸奶或鮮牛奶,加上奶油、白糖等泡食。由于炒米具有味美,食用方便且耐饑的特點,因而成為蒙古族生活、生產、旅行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蒙古族有“暖穿皮子,飽吃糜子”的俗語。
全羊席
全羊席——這是蒙古族的名宴,精選羊身各部位,分別采用燒、蒸、爆、烤、燜、熘、燴、煎等技法,成菜多姿多彩,令人美不勝收據說,標準的全羊席共有108道菜,其中涼菜20道、熱菜88道。
稍美
稍美——又稱燒賣/稍麥,是蒙古族的一種流傳很久,至今不衰的傳統風味食品。稍美制作工藝獨特,選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餡肥瘦適中,蔥姜等佐料齊全。稍美出籠,鮮香四溢。觀其形,只見皮薄蟬翼,晶瑩透明,用筷提起垂垂如細囊,置于盤中團團如小餅。
吃起來香而不膩??芍^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濃。呼和浩特的稍美,過去專作早點之用,多由茶館經營,如今,已成了許多飯館的必備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
羊雜碎
羊雜碎——蒙古族的羊雜碎在該地的諸小吃中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講究“三料”、“三湯”、“三味”。三料又分為主三料和副三料。主三料即心、肝、肺,又稱“三紅”;副三料即肚、腸、頭蹄肉,又稱“三白”。三料下鍋時切成長條或細絲。三湯即“原湯雜碎”、“清湯雜碎”、“老湯雜碎”。原湯雜碎:將羊雜碎洗凈,下鍋煮好,連湯帶水一起品嘗,味在鮮美清淡。清湯雜碎:先將洗凈的羊雜碎氽一下,湯扔掉,再將雜碎蒸熟切好,重新入鍋添水放調料煮開,味在細嚼慢咽之中。老湯雜碎:老湯即一鍋湯稠入油、色釅如醬長熬不換的羊雜碎湯,用這種湯煮的羊雜碎,其味醇厚綿長,盡在湯里。三味說來很簡單,凡青城專營羊雜碎的飯桌上都擺放著這三種佐餐之味:春意蔥蘢的香菜末兒,紅燦灼目的辣椒面兒,潔白晶瑩的食鹽。食者可視口味自行調兌。
奶食
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1、白油。將鮮奶放入桶內,攪拌后,使其發酵等脂肪在上面呈白色,即成白油。2、黃油。將白油用紗布過濾,然后倒入鍋中加溫火煉,用勺頻頻攪動,待色澤微黃,即成黃油。3、奶皮子。夏秋季,將鮮奶放在鍋中,用小火烘,稍滾,用勺揚,使奶泡沫在上面,同時點上生奶,奶上即成皮一層,用筷子挑起,放在通風處陰干就是奶皮子。4、奶豆腐有兩種做法:將出白油后的酸奶子,經慢火熬煮,放入布袋壓榨成為酸奶豆腐;另一種是,將奶放入器皿中發酵,將上面一層“卓口”取出后,再放入鍋中煮沸將酸奶湯拋出,經多次攪拌后,再倒入木模中,便成各種型塊,然后切成長條或小放塊,在太陽下吹曬、晾干,即成為奶豆腐。是牧民冬季的奶食品。 5、奶酪通常做法是:將黃油所余下的奶水放到熱處,待其發酵、沉淀,把沉淀下的粉塊裝入布袋壓榨,捏成各種形狀,晾干后即成奶酪。6、奶果子。以白面和鮮奶糖混起來,做成餅或其他形狀,用油炸即成。黃油、白油、奶皮子為牛奶中的精華,具有獨特的純香味,營養豐富,最為貴重,吃用時,再加奶茶、奶果子、炒米,常是招待貴賓的佳品。奶豆腐,奶酪是奶制品中最普通的食品,蒙古族制作奶食品的歷史悠久,別具一格。
其格
其格:“其格”酸馬奶(通稱馬奶酒)是錫林浩特牧民最喜愛的飲料。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種聚會、盛宴中的珍貴飲料。每逢青草茂盛,騍馬下駒時,開始擠馬奶和發酵制作“其格”。
當入秋草木干枯時,就使馬駒合群,停止擠馬奶。因此,從伏天至中秋(即農歷的八月十五日左右,這一段時間,被稱為“其格乃林查嘎 ”(即飲馬奶酒的歡宴季節)。每當這一季節到來時,牧人們家家戶戶門前拴馬駒擠馬奶。釀成其格后,不論是男女老少都要飲,自家沒有釀造其格的牧民,可到別人家去飲,都會受到歡迎。 在那達幕大會上,總是痛飲其格,以慶賀畜牧生產的大豐收和吉祥如意。據《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忽必烈在皇宴會上曾把其格、駝奶等飲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其格是用發酵法制成的。即先用牛奶制成酒曲,再使馬奶發酵制成其格。放進酒曲后釀造出的其格叫做軟酵其格。五至七天后釀造制成的叫硬曲其格。還有正酵和邪酵之說。發酵而成的其格產生乙醇、酸性物增多,蛋白質留存微生物增多,它一方面有殺菌性能,另一方面還有滋補功效,用它治肺病,療效很好。同時對于治療胃病、血脈癥、支氣管炎等均有一定的療效。所以其格飲療法是蒙醫七項重要療法之一。
蒙古奶茶
奶茶——是蒙古民族傳統的熱飲料。由磚茶水加鮮奶熬制成。喝時要加少許鹽、羊肉干、炒米、奶酪、黃油食用。有暖胃、解渴,充饑,助消化的功能。尤其是以牛羊肉為主的蒙古地區,對于解油膩、促消化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