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園區智慧展廳旁,新建成的大型智能儲水罐與自動進肥系統格外引人注目,現已全面投入使用。
“過去施肥是固態肥,需要人工倒肥,配比也不太均勻,費時費力。今年新上了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把液態肥放到肥罐里,根據農作物不同的生長情況,通過電腦科學配比,進行精準滴灌,省時省力,農作物生長的效果也非常好。”內蒙古禾興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基地負責人胡軍說。
烏梁素海南岸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總面積9800畝,其中核心區面積4000畝,輻射帶動面積5800畝,按照“企業+基地+科研院校+社會化服務”模式運行。今年,園區系統推進智慧灌溉技術集成應用,投資1800多萬元,引進智能精準灌溉系統,結合了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根據土壤濕度、氣象條件和作物生長階段,精準控制灌溉水量和施肥量,實現了從“經驗灌溉”到“科學灌溉”的轉變,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
“這塊地總共分12組,按以前傳統的滴灌每組地需要8~12個小時,而且需要人工開關水閥。現在用智能水閥以后每組基本滴4~6個小時,全部手機控制,毛管從進水到尾部壓力非常均勻,現在每畝地可以節水30%左右。”胡軍說。
當傳統農耕的“經驗論”遇上科技賦能的“數字腦”,烏梁素海南岸科技示范園區的智能灌溉系統,為農業生產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詮釋了“藏糧于技”的深刻內涵。隨著智慧農業的加速推進,現代化的耕作方式在這片“綠色畫布”上,勾勒出黃河流域農業的全新圖景。
在園區智慧展廳旁,新建成的大型智能儲水罐與自動進肥系統格外引人注目,現已全面投入使用。
“過去施肥是固態肥,需要人工倒肥,配比也不太均勻,費時費力。今年新上了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把液態肥放到肥罐里,根據農作物不同的生長情況,通過電腦科學配比,進行精準滴灌,省時省力,農作物生長的效果也非常好。”內蒙古禾興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基地負責人胡軍說。
烏梁素海南岸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總面積9800畝,其中核心區面積4000畝,輻射帶動面積5800畝,按照“企業+基地+科研院校+社會化服務”模式運行。今年,園區系統推進智慧灌溉技術集成應用,投資1800多萬元,引進智能精準灌溉系統,結合了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根據土壤濕度、氣象條件和作物生長階段,精準控制灌溉水量和施肥量,實現了從“經驗灌溉”到“科學灌溉”的轉變,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
“這塊地總共分12組,按以前傳統的滴灌每組地需要8~12個小時,而且需要人工開關水閥。現在用智能水閥以后每組基本滴4~6個小時,全部手機控制,毛管從進水到尾部壓力非常均勻,現在每畝地可以節水30%左右。”胡軍說。
當傳統農耕的“經驗論”遇上科技賦能的“數字腦”,烏梁素海南岸科技示范園區的智能灌溉系統,為農業生產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詮釋了“藏糧于技”的深刻內涵。隨著智慧農業的加速推進,現代化的耕作方式在這片“綠色畫布”上,勾勒出黃河流域農業的全新圖景。